“在小院驻扎了几天?写了几篇日志?”“去农民家吃过饭吗?”“你们自讨了哪些苦吃?”“你所在区域的农民最渴望什么?”……
10月21日,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之“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陕西区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来自陕西、甘肃、新疆、湖南、河南、江西6省、自治区的20支科技小院队伍,通过路演答辩与科研成果展示,比拼兴农之术。其间,担任评委的数位专家、学者就参赛项目提问,待团队解答后再从创新性、实效性、应用前景等维度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审。
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榆林学院的沙城棘行者团队、河南科技大学的中原薯光团队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锌硒”黄土团队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陕西区赛一等奖队伍。李鑫驰▕摄“科技小院要求学生、老师必须到农业生产一线解民生、治学问,但如何将课本知识真正应用到三农实践中,这就需要一个平台能让师生充分交流他们与农民共同生活、生产的经验,互学互鉴,互促互进。”陕西区赛赛事组委会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王朝辉认为,科技小院大赛在助力三农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脱去长衫与农民交朋友
即便是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去科技小院自讨苦吃也是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事。
在陕西区赛的路演现场,沙城棘行者团队队员崔长珍在答辩时哽咽了。当时,评委请她谈谈入驻小院后自己的变化。她所在的榆阳沙棘科技小院驻扎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以促进当地沙棘产业振兴为核心工作。
“以前,我只觉得上学累,考试苦,去了小院才知道,农民更苦。”话音未落,这位85后女生眼角泛起了泪花。她想起自己曾在小院试验基地种沙棘,从早8点到晚6点,饿了只能吃口饼,渴了喝口水但嘴里一半是沙子,最后累得直不起腰,只能跪在地上种。
沙城棘行者团队负责人周畅在小院试验基地给沙棘施肥。中原薯光团队的伽联洋也哭过鼻子。那是她抵达河南伊川甘薯科技小院后第一次下地,用锄头没戴手套,结果,手上扎得全是刺。但抹干眼泪,她又下地了,而且很快从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学生成长为能肩挑背扛的女汉子。
到小院驻村只是开始,更难的是如何到农民中去。科技小院工作要求年轻学子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起初,那些靠经验种了几十年地的农户如何会相信初出茅庐的“小娃娃”竟比他们更懂技术?研究生们与农民以真心换真心,凭借坚定的思想意志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融入农民生活,持续作出贡献。
在比赛现场,不少队员分享了田间课堂教会他们的好办法。例如,“锌硒”黄土团队所在的陕西永寿小麦科技小院主要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居民因长期缺乏锌硒导致大骨节病的情况开展工作。为改变当地居民不良饮食习惯,队员关裴奕介绍,他们会为到小院参加培训的乡亲们免费发放富硒盐。
陕西永寿小麦科技小院的老师为驻扎同学讲解“锌硒”小麦采样的注意事项。中原薯光团队以“三产融合”的模式,希望解决当地农民种植甘薯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但入驻小院之初,周围的农民不信任我们,技术推广的工作很难开展。”于是,他们主动给农民孩子做起了免费家教。原来,伊川县有不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种地的老人。“我们都是研究生,先把孩子管好,孩子的爷爷奶奶也会逐渐相信我们。”
参赛团队之间的交流还碰撞出更多创新火花。“既然陕西高原地区的居民需要补充锌硒,那我们可以研究给红枣富硒。”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学生孙武在赛后表示,这或许是探索南疆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尝试的路径之一。
“科技小院的工作做得好不好,首先要看队伍是否真正驻扎一线,与农民建立了感情;其次,队员在农村工作中是否获得成长,以及农民是否因队员的驻村而收获改变。”王朝辉认为,此次区赛,参赛团队虽然“研值”有高低,但同样可贵的是,他们在乡村振兴的最前线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快速的成长。
以赛为媒助力科研转化
爱农知农是为了惠农利农。比赛期间,评委老师多次让小院同学简述对“解民生”的理解,答案格外统一——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近年来,受惠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物流基础设施的成熟,农产品电商成为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次区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的10支队伍中,近一半团队研究的农副产品是赛事支持单位拼多多近年来重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otanmua.com/xgpw/1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