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火炭母 > 火炭母炮制方法 > 正文 > 正文

温雅芝洞察人性幽微直击灵魂深处莫泊桑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2/6 23:39:30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s://news.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

活跃于19世纪法国文坛的莫泊桑是举世公认的短篇小说之王。迄今过去了两个多世纪,甚至还可以说,在短篇小说个人的整体创作成就上,仍无人可比肩更奢谈超越。

小说是通过结构故事,成功塑造人物而或明或暗传达某些思维理念的,短篇小说因为篇幅的局限,要达到理想境界尤其不易。而莫泊桑,是最善于用“第三只眼睛观察”、以“一泓清水”般准确清新洗练机智的语言实现精彩叙事的,他的笔就像一把犀利的解剖刀,剥去罩在社会或人际交往中层层伪装的面纱,进而达到洞悉人性幽微,直达灵魂深处的感人效果。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是最善于以较短的篇幅完美无憾地让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完成对人物命运的展现从而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具象,阅读作品之后,震撼之余往往引你掩卷深思回味无穷——

下面是笔者仅就较熟悉的几个短篇欣赏浅谈其创作手法上的独到之处,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优雅的叙事风格:

莫泊桑小说中涉及的历史环境是19世纪下半页的“资本主义的稳定成熟期”。作品涉及的生活场景人物既有巴黎等大都会世家爵爷贵妇名媛,更有乡野村妇贩夫走卒各色人等,故事的舞台既有所谓高端的社交场,也有各类家庭、乡野、甚至妓院等不堪之地,可是纵观他的小说(甚至包括他的长篇《一生》、《漂亮朋友》等等),却绝少有污秽不堪场景、行为的直接书写。所以可以说,干净地写污秽不堪的故事是莫泊桑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珠宝》是写一个家境败落的淑女嫁给一位颇有点身份的公务员前后,她一直给人的感觉就是漂亮且贤惠,婚后做全职太太,夫妻至爱,她更是以善于经营家务、把二人小日子打理的有声有色为人称道。当然,文本也交代了她的两大嗜好,喜欢剧院消遣和珠宝。因为诸多优点,于是经常在看戏之后又带回了“假珠宝”以满足自己的赏玩也就无伤大雅了。但是在一次戏院归来偶感风寒后,她很快不治身亡。而在其死后,事情就发生了戏剧性的惊天逆转:沉沁在思念和悲伤中的丈夫靠年薪的日子过不前去了,为了不至饿饭,无奈之下,只好把亡妻的假珠宝拿去变卖。然而在精明懂行的珠宝商那里,妻子的所有珠宝竟都是价值不菲的瑰宝!接下来,丈夫在最初的愕然、继之的羞愤之后,为了生计甚或享受生活之需,他也无暇再顾忌别人侧目鄙薄的目光或背后的嘀嘀咕咕,干脆统统拿去变了现。

——毫无疑问,这里作者省略了大量笔墨:亡妻的珠宝哪里来的、怎样的途径以及交易过程的不堪等等,作者把大量的空间都留给了读者去想象。再如《西蒙的爸爸》,小男孩儿西蒙到了上学的年龄必须走进公众视野了,因为他“没有爸爸”(连躺在坟里的也没有)而备受同学们的鄙视嘲笑和欺侮,乃至害惨他去投河自尽。这时候,他遇到了铁匠菲利浦,后者给了他安慰和鼓励,促西蒙天真的请求菲利浦做他的爸爸。菲利浦也许来自对西蒙的怜悯,更可能来自于对美丽而严肃的布朗肖特女士先前失足而遭背叛的谅解同情爱慕以及工友们对他的鼓励,最终鼓起勇气庄重地去布朗肖特家里求婚成功,终于使西蒙可以在同学们面前理直气壮地宣布“我的爸爸就是铁匠菲利浦!”,故事也随即令人欣慰地以喜剧结局落幕。在这里作者同样是仅寥寥几笔交待布朗肖特本是个正派的女人,却省略了大量笔墨去赘述其受辱遭背叛的不堪往事而重点交代西蒙入学所经历的当下种种。这样的叙事剪裁,在莫泊桑的小说里应该说是惯常手法。它的好处显而易见:充分尊重读者的起码智商,显示出笔者高超的美学叙事风格。

二、对比的选材结构艺术:

在一个短的故事叙事里,要让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尽快鲜活起来,使主题清晰表达。也许没有比运用对比法的艺术手段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项链》中项链的真与假具有强烈的价值反差,主人公为了虚荣借戴朋友的项链出席舞会时丢失,结果直到衰老,才知道自己付出了大半生的艰辛劳作终于才偿还了当年的那条项链竟是假的,虚荣的代价之巨大令人唏嘘震撼。《羊脂球》是以普法战争为故事背景,讲一个既有上等人的资产阶级贵族老爷太太也有下等人绰号为羊脂球的妓女一行十人乘马车离开鲁昂去港口逃亡的故事。故事开头,作者巧妙的让大家了解了乘客各方的身份后,羊脂球当即就在奸商、议员、修女及贵族老爷太太们眼中变得“低贱”了。于是自视高贵、上等的他们也就毫不吝啬地对其施予了种种轻蔑与侮辱,态度非常之恶劣。但是随着逃亡路程的延伸,原本的高贵与低下随即就发生了惊天的人性逆转——当同车的大家都饥饿难耐的时候,是羊脂球把自己准备用于三天的饮食都拿出来分享给大家,于是先前大家对她的鄙视变成亲昵,辱骂变成夸奖;可是,当行程到了敌战区的关口托特镇,面对普鲁士军官要其陪睡的要求被羊脂球出于爱国与自尊断然拒绝后竟扣押马车、拒绝放行的严重局面,这帮包括修女在内的所谓上等人士的表现是重新暴露其虚伪卑劣自私的本性,修女甚至抬出宗教信条逼她再为大家而牺牲一下自己,结果羊脂球被逼无奈做了让步,用自己的屈辱换得了大家的继续逃亡。——纵然如此,可是当第二天早上马车出发时,那些先一天还百般哀求于羊脂球的乘客们却突然又换了一副嘴脸,都疏远于她不屑再与她讲话了

至此,所谓的“高贵者”与“卑贱者”,两相对照,他们双方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的诠释了各自的人性之善恶。《我的叔叔于勒》,则是通过讲述“我”的家人对叔叔发迹和落魄两种不同境遇态度截然冰火的现实,充分展示了资本体制的社会生态环境下父母等人的势力小人特质及人际关系惟利是图的可怕和可恶。“我”的家境一般的父母在认为于勒叔叔于海外发迹(也确曾有过短暂的发财)时,经常把叔叔抬出来夸耀于人试图籍此为姐姐觅得门当户对的佳偶,家人都以叔叔为荣常盼其归。结果在一次全家去一个游艇上做短途旅行时,父亲却意外发现那个邋遢落魄的在甲板上卖牡蛎的男子好像就是自己的弟弟时却大惊失色。在通过令姐姐去吃牡蛎而自己去船长处的核实中得到身份证实及境况糟糕的实情之后,除了少年“我”的微薄怜悯举动,全家就避之唯恐不及了

至此,人们惊悚的看到:在金钱、地位压倒一切的残酷现实面前,亲情是何等脆弱不堪。莫泊桑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巨匠,上述堪称经典的这种强烈对比的选材艺术手段运用,不仅使主题完美展现,批判效果也更加强了震撼性。所以许多年里上述几篇一直被纳入我国高中乃至大学语文教材也就不足为奇。

三、悬念设置的玄妙:

小说无论结构的需要,还是为构成吸引读者“兴味”的艺术效果,通常都是有悬念设置的,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悬念设置的玄妙之令人拍案叫绝的例子不少,就拿前面所述《我的叔叔于勒》来说,按照故事起始的思维逻辑,从于勒的哥嫂一家的理想纬度上说,在海外发展的于勒能够发迹起来对他们这个家庭太重要了,但他到底是否能发迹得起来?这不仅是于勒全家也是读者们迫切想寻找的答案。但出乎预料的是大家偏偏在旅游船上不期而遇。结果发现于勒偏偏穷困潦倒仅靠做小买卖糊口谋生,而家人的反应恰恰又是如此的逆情悖理,于是一连串儿的出乎预料就像记记重锤砸向资本制度的罪恶、势力人性之丑陋不堪。读罢作品掩卷深思,读者一点儿也不会觉得故事荒诞离奇,相反公认他是揭露丑陋人性及资本制度的经典制作。读莫泊桑的作品,每每总是看了开头你便放不下,之所以有如此令人着迷的吸引效果,是与作者精妙玄奥的悬念设置分不开的。

从理论上说,文学即人学。世界上的人有多么的复杂,故事的发展结局就该有多么千奇百怪。莫泊桑的伟大就在于他尤其善于用较短的篇幅塑造出众多复杂的的典型人物形象,完美实现对善的讴歌、对所有丑陋卑劣行径的揭露和抨击。说到这里,我们不可回避的另一个话题是:莫泊桑小说创作中的“自然”倾向。恰如他的发轫之作长篇小说《一生》所体现的那样,有些作品往往“平淡”叙事。而故事发展结局却似乎是既非情理之中,更超出预料之外;甚至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也令读者“模棱”,结果是给人的吸引和思考也超强:那句悟透世事的至理名言“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就是出在这部作品中。他的短篇小说中就更不乏类似的例子,个人觉得,《萝丝》《老人》《招认》以及前面提到的《珠宝》等篇都有这种意味。初次接触这些作品,你的印象可能就是:作者始终在信马由缰,没有明确的犀利批判或热情颂扬,或者说褒贬印象模糊:《萝丝》实际是一篇心理性故事书写,里边的人物萝丝,是“两个年轻女人”在参加了戛纳盛大的鲜花娱乐节之后于海滨休息时闲谈引出的人物。贵妇们为节日的欢乐而激动之余,其中一位就遗憾于美中不足的是“缺少爱”,认为:“女人最惬意的事是被人爱,”哪怕是被仆人所爱,当然如果对方真的触犯了自己,哪怕立即惩罚他,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想法,最后她就引出自己四年前曾雇佣的一个贴身女佣萝丝(注意是“贴身”),说她如何高挑漂亮温婉,如何服务周到体贴入微,于是深得自己满意和喜爱

然而忽然有一天,这个男扮女装的杀人苦役犯竟被警方找上门来被拘捕归案。对此,最后这位贵妇暧昧地表达的感受是深深的“遗憾”,并暗示对方应该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老人》是讲一个垂死的父亲迟迟不死引发的故事。因为他只剩一口气儿注定要死了,家境一般却精于打算的儿子夫妇为了兼顾家庭生计和处理老人后事,就按自己的评估结果抽时间去通知周边的亲友,女人则“慷慨”地为亲友们适时准备了价值不菲的苹果糕饼美食。但结果是亲友们来吊唁了,老人却仍坚持呼吸,而且竟一而再坚持了一两天。这不仅弄得儿子夫妇尴尬万分,还不得不更加破费一而再的继续准备苹果美食。《招认》是讲农场主母女在去挤奶归来的路上,因女儿不胜奶桶负重以致跌跤,在母亲的诘问之下,女儿不得不承认是自己怀了孕的缘故。好嘛,未婚怀孕,这还了得,于是在母亲暴怒的打骂中女儿招认出是被车夫奸污的事实。可是最后,当听到女儿回答她为什么不告发对方的理由是,“那再进城送奶,他就不会免收我的车费啦!”而这时母亲毫不犹豫的跟进忠告是:“也是,先不告发他。”看了上面三个故事,读者在最初的五味杂陈和忍俊不禁之后,注定会引发深思,你不能不由衷感佩作者确实是善于“用第三只眼睛看别人没看到的东西。”贵族妇人的心理变态,道德在利益面前何等的脆弱。

而有些时候你却未必能第一时间做出是非褒贬清晰判断。比如《老人》中的老人,你能说引发事态变得复杂的他迟迟不咽下最后一口气儿是在恶作剧?或者你能说儿子夫妇的“算盘”是出于恶意或毫无道理不值得同情理解?但是,处理“家事”该否守“原则”底线

这就是留给每个读者去思考的事了。再比如前面有述的《珠宝》,其主题表达就更幽默谐谑且颇耐人寻味了,恐怕请个甲乙双方辩护团队也难分清其中的是非曲直:妻子不忠有辱门楣伤风败俗吗?可是她生前爱丈夫会持家,是大家公认的贤妻典范;丈夫用亡妻生前不名誉赚来的珠宝变现供自己享受生活寡廉鲜耻吗?可是依照一般法律或宗教信条赋予,他有生存下去的权利,况且其财富并非他自己直接非法侵占剥夺他人所得;既然年薪法郎的丈夫如今维持一个人的生活尚且入不敷出,那么之前的两个人消费,女人凭什么把日子过的满滋润,女人逝前的甘愿消费自身的动机到底何在呢?仅仅为了财富获得?这些问题不扯清,基本的道德伦理谴责能否成立就是个问题;还有,无论男人和女人,到底伦理道德重要,还是生存重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伦理在资本主义世界还能是通行普世价值观吗?

结果最后的结论只能是:以每个读者的视角,谴责他们各自认为应该被谴责的,选择愿否谅解作品人物各自的也许迫不得已或“一念之差”。——反正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让读者去思考结论吧!

了解了上面几个故事,你就不得不承认,这种“自然”也许又恰恰是莫泊桑的另一过人之处:故事都是完整的,他是在用极简的笔墨给读者展示出极其复杂多样的人性品格。现实中有些人的观念与行为压根儿就不能用非黑既白或者始终黑或白的简单模式去表现,但是这样各色的人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让人描摹起来颇费心智的。但它的意义毕竟还是要以较为隐晦含蓄方式给世人提供人而为人的参照与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莫泊桑仍然是一位超凡的短篇小说的王者。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otanmua.com/pzff/10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火炭母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