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雨季的到来,
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
远安人喜欢的野生菌也开始大量上市了!
(图片来自网络)
野生菌好吃味鲜,
可一旦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
或在加工过程中未烧熟煮透,
就有可能中毒。
就在前不久,云南省德宏盈江
一家人因为食用了自己采的毒菌鹅膏菌,
一家四口全部死亡,
其中两个孩子一个十四岁,
另一个只有四岁。
(鹅膏菌图片来源:网络)
医生介绍,食用野生菌导致中毒比较深的菌种,最近几年最常见的就是亚稀褶黑菇和鹅膏菌。
由于亚稀褶黑菇和火炭菌外观相似,鹅膏菌和鸡枞外观相似,所以很容易误食。此外,一些常见的野生菌烹饪或食用不当也可能导致中毒,包括见手青、牛肝菌,都有中毒的风险。
医生表示,野生菌中毒后的毒性,和食用的量以及在肠胃道里存积的时间长短有关,所以一旦发现有中毒症状,送医前可以在家里采取一些应急措施。
野生菌中毒怎么办▲▲▲如不慎出现野生菌中毒症状,如果不能及时就医,可以采取催吐的办法进行自救。
医院急诊ICU主任刘萍介绍,“最直接办法就是刺激咽喉部,吐,刺激咽喉部吐出来,然后大量的喝水呕吐,减少毒物在我们胃肠道停留的时间。另外,在烹饪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菌子熟透,切忌食用不熟的野生菌。”
当然,经过上述处理后,还医院诊治,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野生菌样品,以利进一步明确诊断治疗。
以下为常见野生菌↓↓↓
以下为禁止食用的“毒菌”↓↓↓
一、正确认识野生毒蘑菇
野生蘑菇分布广泛,生长环境呈多样性,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以草原、树林地带最为多见,尤其山区农村都会有毒蘑菇生长分布。蘑菇一年四季都可生长,以6-9月最多,雨后天晴最为多见。野生蘑菇种类繁多,目前研究发现的有毒蘑菇就有多种,常见的毒蘑菇有毒鹅膏菌、白毒鹅膏菌、鳞柄白毒、肉褐鳞小伞、毒丝膜菌、细鳞线膜菌、秋盔孢伞、条盖灰孢伞等。食用毒蘑菇可致食用者中毒甚至死亡。
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外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即使是真菌专家也难以仅靠外形特征分辨开来,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才能鉴别,仅靠肉眼和民间土法极易误认。
3种情况可能导致野生菌中毒▲▲▲一般吃菌中毒会有这几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真的吃到有毒的菌子;
第二在烹饪加工上,没炒熟炒透就食用;
还有就是二次中毒,当天炒的野生菌没有吃完,存放过程中一些有毒的微生物可能会复活,第二天再次食用导致中毒。
二、对野生毒蘑菇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不知道野生蘑菇可能变异而产生毒性。蘑菇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一种微生物。无论是野生蘑菇还是食用菌,都属于微生物中的真菌。通常我们可食用的菌(比如香菇等)其实是真菌的子实体。菌的繁殖生长难于控制,我们在实验室都常会发现普通食用菌与有毒菌发生混杂而导致变异,大自然中的野生菌就更可能发生变异,从而由无毒变为有毒。
误区二:仅凭经验判断是否有毒。凭颜色、生长地带、汁液判断,与银器、大蒜、大米、灯芯草同煮致后者变色或高温烹煮可去毒等民间土法都是不科学、不正确的。
误区三:错误判断野生毒蘑菇的毒性。有人错误认为毒蘑菇的毒性不大,即使中毒也不是小事。其实有些野生蘑菇毒性很强,几克甚至几毫克就可以让一个成年人中毒死亡。另外,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野生蘑菇和食用菌营养差别不大,没必要为了追求所谓营养价值而冒生命危险。
三、误食野生毒蘑菇的中毒表现
误食毒蘑菇后的中毒的症状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8种类型: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性皮炎型、急性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和混合型。通俗地说就是会出现恶心、呕吐、流口水、流泪、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精神亢奋、精神抑制、精神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甚至可出现呼吸抑制、记性贫血、溶血、黄疸等肝肾损伤之类的严重症状。
四、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中毒症状怎么办
一旦不慎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野生蘑菇,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接受救治。特别提醒一下,要保存好食用剩余的野生蘑菇样品以供后续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毒蘑菇中毒可能存在“假愈期”。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病程中,患者常在早期胃肠道症状好转后,不再有任何中毒症状,或者自觉康复,此期一般持续1-2天,医学上称之为“假愈期”。“假愈期”常会让人忽视病情的严重性,导致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珍爱生命,远离毒蘑菇!
毒蘑菇含有多种毒素,毒性强烈,
可损害肝、肾、心脏及神经系统,
误食毒蘑菇极易造成残疾甚至死亡,
为了您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请远离野生毒蘑菇,
做到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
—THEEND—来源:云南网等网络综合
爆料/投稿/咨询/合作联系小编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远安吃喝玩乐购
▲快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otanmua.com/rybw/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