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小雨过后,美味可口的野生菌也纷纷上市,一直居高不下的野生可谓算是自由了,可是野生菌一旦采摘、食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重者将危及生命安全。
最近,云南就发生了两起因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事件。也就是武定人常说的“着菌闹,见小人啦!“
西双版纳男子误食毒菌致器官衰竭
6月22日,西双版纳一男子误食毒菌入院,因为器官衰竭病情严重。于6月26日下午,这名男性患者乘坐医疗直升机转院昆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救助开始了。
因为中毒较深,医院后就住进了ICU重症监护室,情况不容乐观。
患者家属向记者介绍,6月22日中午,这名51岁的男子和朋友一行6人在缅甸吃了一种名为火炭菌的野生菌。刚吃完饭不到十分钟,患者就出现了呕吐的症状,同桌吃饭的人也出现了不适,但这名患者的中毒程度最为严重。家属怀疑,患者可能是误食了和火炭菌外观相似的亚稀褶黑菇才中毒的。
德宏7名缅甸籍务工者吃菌中毒
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介绍,21日,德宏州陇川县7名缅籍入境务工人员突发野生菌中毒,其中危重6人,重症1人。情况危急,省卫生健康部门迅速组织省、州、县医疗救治专家全力救治,截至25日,无患者死亡。
医务医院供图
20日,在陇川县王子树乡罗朗村务工的吞吞武等7名缅籍人员在午餐和晚餐时,共同进食了自采自烹的野生菌汤。21日凌晨1时左右,7人相继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当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初步诊断为野生菌中毒,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将患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医院及时开通绿色通道,全力救治患者。
21日,德宏州卫生医院肾内科和重症医学科专家赶赴陇川县。23日,省卫生健康委派出省一院2名专家赴陇川县,与州、县及沪滇合作援陇的上海专家组成联合医疗救治专家组,对中毒患者进行病情综合研判。结合患者进食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联合专家组判定为进食了鹅膏菌类野生菌引起的中毒。
24日凌晨,联合专家组对病情进展迅速、肝功能迅速恶化的患者哥生东实施了经皮胆囊穿刺胆汁引流术,使患者肝功能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4日9时,根据患者救治需要,省卫生健康委再派出省一院1名外科专家赶赴陇川县,指导和参与救治工作。
目前,患者医疗救治工作仍在进行。
去年云南有15人吃菌中毒身亡
从山林到餐桌,云菌以其绿色天然的品质、独特而丰富的口味走向世界。然而,近年来云南省每年食用菌中毒发生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始终位居全国第一,防控形势严峻。5月10日,云南省加强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介绍:年,云南省共发生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20起,中毒人数人,中毒后死亡人数15人。
据相关部门统计,云南省是全球野生菌品种和数量较多地区,世界已知野生食用菌余种,我省有余种,约占全球种类的36%;全国已知野生毒菌余种,我省有余种,引起中毒常见的超过20种。与年相比,年云南全省中毒事件发生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明显下降,其中中毒起数减少12起,下降率31.4%;中毒人数减少人,下降率53.7%;中毒后死亡人数减少24人,下降率61.5%。
市民购买菌子都市时报资料图
省卫健委:不要误食有毒的野生菌
省卫生健康委特别提醒,5月至9月是野生食用菌中毒高发、频发期,要注意认真辨别,不要误食有毒的野生菌;如发生野生菌中毒,要及时就近送医。
加工野生菌应注意:
第一,买来的野生菌不要混在一起炒或煮,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另外食用野生菌最好不要过量。
第二,在加工烹调野生菌时采用的方法要得当。不论是哪种菌子,都不要凉拌吃;其次,不论炒还是烧汤,都要炒熟煮透,不要用急火快炒。
第三,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同时,酒精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从而导致血液加速,增加毒素的吸收,进而引起中毒。
发生野生菌中毒,首先应及时送医。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治疗。
鹅膏菌类
隶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目、鹅膏科。该属中有些种是美味食用菌,如红黄鹅膏;而另一些种则是剧毒蘑菇,其毒素会在肠道、肝脏、胆囊不断循环,造成器官衰竭。蘑菇中毒事件大多数是由鹅膏(如玫瑰红鹅膏、灰花纹鹅膏、绿盖鹅膏、和鳞柄鹅膏等)引起的。
小编提醒:
饭可以乱吃!
话不能乱说!
菌更不能乱吃!
要吃也只吃认得呢那种,
也就是你认得特,特也认得你的那种,
另外一定要煮熟炒熟!
切记!切记!
▌来源:都市时报综合云南网、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张萌、都市条形码
▌编辑:武定看点(爆料、合作)
在看,是一种态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