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我们身边的口臭患者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
如何远离口臭?医院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唐梁近期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口臭多和消化功能有关,要远离口臭,先要保护好我们的脾胃功能,控制饮食并注意合理搭配。
口气是指从口腔或其他充满空气的空腔如鼻、鼻窦、咽中所散发出的臭气,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口臭作为一种疾病来记载。
肠胃问题成“祸根”
医院看病,经医生详细询问,发现其有肠胃不适的症状,后经胃镜查出十二指肠溃疡。
患者服用PPI类药抑制胃酸,促进溃疡修复。此外,还用四逆散合陈夏六君子汤,以疏肝健脾祛湿,并嘱其戒生冷油腻食物。经过2个多月的中西药结合治疗,患者肠胃不适缓解,口臭也消失了。
“人们一般认为口臭是因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刷牙等引起,其实远不止如此。预防口臭不能只着眼于口腔,一定要整体看待。”接诊医生唐梁强调。
“为啥我每天认真刷三次牙,还是口臭?”临床上,很多病人不解地问。其实,除去口腔疾病外,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尿酸、高脂血症、肝功能不全、体内各种炎症感染以及很多慢性病的终末期都会出现口臭。口臭一般是其他疾病的一个表现,胃癌患者有口臭,但口臭不会导致胃癌,所以口臭不一定就是口腔疾病引起。
导致口臭的原因很多,个人卫生状况不佳和生活习惯不良都可能导致口臭。所以,并不是一块口香糖、一杯养生茶就能解决口臭,应该搞清楚身体的其他器官功能有无异常。口臭和消化系统的关系较密切,一般来说,消化道疾病容易引起口臭,因此应注意自己的肠胃是否不适、排便是否正常……调理好胃肠功能后很多人的口臭就消失了,吴女士便是其中一例。
多数人的口臭根源在肠胃,所以嚼口香糖,用漱口水都不管用。肠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食物经消化,剩余的食物残渣会排出体外。当肠胃出现问题后,食物的消化能力降低,不能消化的食物堆积在肠胃里,滋生细菌病毒,从而产生异味。
中医认为,口气多与肺、脾、肾有关。
口臭分五类:一是胃火炽盛。多由火热之邪伤胃。症见口臭、牙龈肿痛、面赤身热、口渴饮冷、口舌生疮、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二是湿热内蕴。多由饮食伤胃,脾虚不运。症见口臭、脘腹胀满、反酸嗳气、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是肺胃郁热。多由外邪凝滞,伤阴化热。症见口臭、鼻干燥、咽红肿疼痛、涕黄、苔少舌红、脉细数。
四是虚火旺。多由年老肾阴亏损,虚火郁热内结。症见口臭、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口燥咽、舌红苔少、脉弦。
五是阳明腑实。多由过饱伤胃,饮食停滞。症见便秘口臭、小便短赤、心烦、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湿热易致口臭
4岁多的宝宝居然有严重的口臭,还不好好吃饭,最近因为肚子疼,被送去急诊。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炎,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HP)。
追根溯源,原来宝宝的婆婆有慢性胃炎,公公也有些口气。老人对孩子超级溺爱,宝宝不吃饭就喜欢嚼碎了喂食。时间久了,宝宝就感染上了这种病。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国人共用食物的进餐方式,容易造成传染,最好是用公筷,并注意餐具的清洁消毒。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其传播。”唐梁提醒。
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胃黏膜受损,影响胃的消化排空功能,导致胃炎,进而产生口臭。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存在于口腔和胃肠道内,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被感染。若经常感到胃痛(季节、气候变化时易发作)腹胀、不消化、口臭、反酸水、嗳气等,就很可能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了,应引起注意。
调查显示,中国口臭患病率为27.5%,而在西方国家则为50%。全球约有10%~65%的人曾患有口臭。
口气分为暂时性口气和持续性口气。暂时性口气是因食用生葱、生姜、生蒜等气味强烈的食物,在口腔里形成暂时性的口气,过几天就能自然消失。而持续性口气是因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甚至内分泌疾病所导致的病理性异常口气。
口臭是如何产生的呢?唐梁认为,口臭的产生和口腔的环境有关,一方面和牙龈、牙齿、口腔黏膜的情况有关;另一方面和体内各器官的功能有关,主要和胃肠的消化功能有关系。一般所讲的口臭是指排除口腔疾患,自觉或他人感觉到口腔异味的症状。口臭患者的舌苔比较厚腻,而中医认为厚腻的舌苔一般和湿热、寒湿、痰湿、饮食积滞有关。
唐梁还说,南方天气湿热,人多脾虚,容易导致口臭。不过,南方人饮食相对清淡,少油少辣,这对减少口臭有好处。
既然口臭多和消化功能有关,想要远离口臭,就得保护好我们的脾胃功能。不能吃太多生冷瓜果、辛辣油腻的食物;也不可暴饮暴食;还要适当加强运动。消化功能不良的人可以按摩足三里、天枢、合谷、委中、曲池、丰隆等穴位。
注意饮食搭配远离口臭
逾五旬的李先生,经常饮酒,常感口苦口臭,胸胁胀痛,平素容易急躁发脾气,辨为肝胆湿热,嘱其戒酒戒肉,予柴胡疏肝散加茵陈、鸡骨草服用,两周症状好转。
唐梁认为,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腹胀纳少,口臭便溏。宜多用山药、莲子、芡实、茯苓、薏米等煲汤或煮粥健脾祛湿;布渣叶、火炭母、木棉花、鸡屎藤可以清肠道湿热。肝胆湿热主要表现为口苦口臭,胁胀易怒等。宜用茵陈、鸡骨草、溪黄草、田基黄等煲茶饮以清肝利胆、清热除湿。
网上流传白开水+蒲公英、白开水+陈皮、白开水+菊花……可以去除口臭,靠谱吗?记者问。
唐梁表示,菊花可以清热、蒲公英可以清湿热,对湿热引起的口臭有一定帮助。陈皮有理气化痰促进消化的作用,对于痰湿引起的口臭也有一定帮助。但很多口臭都不是单纯靠这几样泡水喝就可以解决的。因为有些口臭是由各种基础疾病导致的,单凭这几味药不可能解决原发疾病,所以只能说有一点帮助。
唐梁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经常过度饮食,过多摄入高糖、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导致身体不能正常代谢而在体内堆积,所以湿热、寒湿、痰湿的病人越来越多。儿童消化不良、食积者、青中年应酬多者、中老年基础病多的人群均容易出现口臭。预防口臭除了注意口腔卫生以外,还要控制饮食,注意合理搭配。即高蛋白、高糖、高脂食物应与粗粮、蔬菜、水果搭配食用。比如早餐:牛奶、馒头、鸡蛋;午餐:米饭、炒青菜、卤鸡翅;晚餐:豆泥炸酱面。
唐梁推荐抑菌灭菌养胃食疗方,大家不妨试试:
01
南豆三香化湿茶
材料:南豆花5克、香薷3克、藿香3克、佩兰5克。
做法:上述四味药材泡水,当茶饮。
作用:芳香化湿,和中解暑。
适宜人群:暑湿内困,胸闷脘痞,纳少便粘,口臭者。
02
鸡苓猪骨汤
材料:鸡骨草克、茯苓30克、猪脊骨克、蜜枣3个。
做法:先将鸡骨草洗净,用水煮20分钟,倒出水去渣。再将倒出的水与洗净的猪脊骨和茯苓放入砂煲中煮。加入蜜枣,先用武火煮20分钟,再用文火煮约1小时即可。
作用:清热解毒,健脾祛湿。
适宜人群:由肝脾湿热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臭患者。
03
化痰消脂饮
材料:陈皮6克、山楂9克、荷叶5克、决明子5克。
做法:上述材料泡水,当茶饮。
作用:化痰祛湿,活血通络。
适宜人群:肥胖、老年人或高血压、高血脂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口臭患者。
专家简介
唐梁,现任广东省保健协会脑健康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用中医多种方式治疗内、妇、儿科及各科常见、多发病,如:食管胃肠炎、胃肠溃疡、肝胆病等,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高尿酸、亚健康状态及肿瘤等调理治疗。
编辑排版:伍芷谦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食经》杂志社
●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otanmua.com/yfyl/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