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吃菌子的季节了
对野生菌“情有独钟”的
文山吃货们已经开始蠢蠢欲动
有人说,每年的六月七月
文山人就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
因为年年提醒
年年有人中毒!
6月15日凌晨3时许,医院收治了3名因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患者,他们全部来自同一个家庭,其中,35岁的熊某寿中毒最为严重,已出现横纹肌溶解症及急性呼吸衰竭,进入重症医学科ICU监护室,目前仍未脱离生命危险。
患者自称食用了两种常见野生菌医院重症医学科门口,记者见到了熊某寿的妻子马某花。她告诉记者,她们家住在文山市平坝镇平地村,6月14日那天,丈夫的妹妹熊某艳夫妻俩带着两个孩子回娘家,后来,她和熊某艳一起到山上去捡菌子,两人只捡了荞粑粑菌(牛肝菌)和火炭菌两种,因为这两种菌子是她们最熟悉的,也是年年都吃的。把菌子拿回家后交给了婆婆烹制,而这两种菌子还是分开做的,并没有混杂在一起炒。当晚7点多,一家人开始吃饭,席间,公公、丈夫和妹夫三个人还喝了酒。
火炭菌,文山人称“呼炭菌”
牛肝菌,文山人称“荞粑粑菌”
8人食用野生菌6人出现中毒症状马某花说,吃过菌子没多久,11岁的女儿第一个出现恶心呕吐症状,随后,她和婆婆、妹妹也相继恶心呕吐,妹夫唐某发是回到自己家之后才开始呕吐的,而丈夫熊某寿中毒症状出现得最迟,当晚吃过饭之后,他还上山去烧了一窝野蜂,回家后才开始感到不舒服,没料到竟是中毒最严重的一个。同样吃了菌子的还有公公和13岁的儿子,但他们俩至今没有任何反应。
据马某花丈夫的妹妹熊某艳回忆,当晚家里的女人们一个个恶心呕吐,之后也没有明显不适,就没有引起重视。她们回到自己家后,丈夫就开始频繁呕吐,之后听说大哥也有中毒症状,当天夜里11点左右,一家人才急忙赶往平坝镇卫生院。熊某艳说,当晚一起吃饭的还有她6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由于两个孩子年纪尚小,都没有吃菌子,这才幸运地躲过一劫。
家属猜测:或许是吃了没熟透的菌子6月15日凌晨3时许,熊某寿和女儿、妹夫从平坝镇卫生院转院至医院,经过检查诊治,女儿进入儿科,妹夫进入肾内科继续治疗,而熊某寿本人由于病情太重,被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监护室。
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夏平:“这个病人是昨天从其他科转到我们科的,中毒比较严重,已经出现横纹肌溶解症、呼吸衰竭、全身多脏器损伤等,我们及时进行了洗胃、倒泻、插管辅助呼吸、血液净化等治疗处理,目前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但是仍然未脱离生命危险,因为中毒比较深,治疗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夏平主任说,这是医院重症医学科今年接收到的第一例野生菌中毒患者。野生菌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原因不外乎五种:一是好几种菌子混合吃;二是吃的量比较多;三是吃菌子的同时饮酒;四是菌子没有熟透;第五种情况就是误食了有毒的野生菌。
据熊某寿妻子及妹妹介绍,一家人中毒的原因,很可能是菌子没有炒透导致,另外,三个男人还喝了酒,加重了中毒症状。而家里的老父亲可能吃的菌子较少,目前还没有明显反应。
医生建议:未出现症状的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
经过治疗,熊某寿13岁的女儿病情得到缓解,今天(6月16日)已经出院;妹夫唐某发目前还在肾内科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肾内科医生黄婷介绍,往年肾内科也经常接收到野生菌中毒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的中毒症状出现得较晚,由于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往往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切不可掉以轻心,像熊某寿一家8人食用野生菌,6人出现中毒状况,3人住院治疗,其余的几医院进行检查。
小编再次提醒大家
菌子虽美味,且吃且珍惜
文山很多人都是菌子的死忠粉
想要不吃野生菌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小编整理了一些
关于食用野生菌的常识供大家参考
各位贪吃的朋友们请注意查看!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正确方法注意事项:
▲尽量不要采食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也不要吃生长过熟或者幼小的野生菌;
▲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有发生任何危险的菌,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部放在一起炒或煮,最好每次只食用一种野生菌,而且食用量要有所控制,不要一次食用过多;
▲加工烹调时采用的方法也要得当,首先,不论是哪种菌子,都不要凉拌生吃。其次,不论炒还是烧汤,都要炒熟煮透,不要用急火快炒;
▲吃菌时切记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来源:视听文山、七都印象
▍综合编辑:家在砚山
▍品牌推广:(张经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