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火炭母 > 火炭母入药部位 > 正文 > 正文

台北电影节出大事了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5/27 11:10:28

台北电影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年,当时台湾《中时晚报》创立了“中时晚报电影奖”,年“中时晚报电影奖”改名为“台北电影奖”,到了年,台北“市政府”加入主办行列,除台北电影奖外,并有国际电影观摩单元,从此扩大举办成为国际规模的市民影展。每年台北电影节已经成为了台湾电影的重要推手。

年11月25日,台北电影节主席李烈在脸书上发文表示已于11月23日辞去了主席之职。全文如下:

“與柯市長、倪局長口頭請辭,並且花了一個小時闡述我的想法之後的第二天,我到北影辦公室,跟同事們說明我之所以選擇離開的原因。

我告訴他們:「我不是拋棄你們。」

是的,我沒有不戰而降,我也不是放棄對抗;相反的,這是在這段時間以來,北影事事被牽制,動彈不得的狀況下,經過深思後而下的決定。

北影主席的頭銜絕不是個光環,當初答應接這個位子,是真心希望可以做些什麼。

像北影這樣一個有17年歷史的影展,ㄧ個在國際上已有些許名聲的影展,我對他的期望,絕對是超乎「地方性影展」的範疇的。

有那麽多的台灣電影,透過北影被看見:海角七號、九降風、不能沒有你、乘著光影旅行、沉沒之島、金城小子、築巢人?,如果沒有這個平台,他們很可能就淹沒在茫茫的商業市場大海中,不知去向。

北影做的,是文化。

可是當文化局要棄文化而選擇商業,當17年來從來沒有人干涉或下指導棋的型態要被改變,「主席」這個頭銜,便成為一個綁手綁腳的緊箍咒,因此,我選擇放棄這個讓人施展不開的身份。

接下來的我,只是個台灣電影工作者、台北市市民、納稅人,我有我的權利去監督在位者如何使用他的權利。

我還在,並且會行使我的公民權,做更嚴格的監督。

北影的孩子們,你們不孤單,台灣電影人會是你們的後盾,但是請你們要更爭氣,就如我那天說的,你們要更好,我也相信你們會更好!”

这到底怎么了啦?

李烈担任台北电影节主席其实不到两年,年才刚从张艾嘉这里接棒主席,年是她真正履行主席职务之年。

台北市“文化局长”倪重华也立刻发表声明跟进,表示已邀请刚获得本届金马奖最佳摄影奖的摄影师李屏宾担任台北电影节主席,由于李屏宾在澳洲参加影展,因此要等他回台之后再有进一步消息。虽然倪重华未对李烈辞职所提出的辞职原因做进一步回应,但这件事很快被各种渠道爆了出来。

知名乐评人焦元溥在脸书发文,全文如下:

“愈想愈悲哀。

高雄市出了一個抄襲金澤美術館泳池裝置藝術的史哲,台北市出了一個把已停辦的新北市電影節和放二輪片的桃園電影節,拿來和有17年歷史且愈做愈好的台北電影節相比的倪重華(然後認為台北電影節沒有特色),這些官員可以做任何倒行逆施的事,但不曾受到制裁。(駁二那個抄襲案下落如何?浪費的公帑是誰的旨意?)

這就是台灣的文化官員。

或者,這就是台灣文化。”

从焦元溥的评论中不难看出,对于电影节如何发展,李烈与倪重华是存在着非常深的矛盾,包括有传言称倪重华没有通过台北电影节咨询委员会名单、“认为选片人策展不重要,要求台北电影节重放以前的卖座片”、“替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做宣传”等等。

倪重华于年11月26日出面回应,否认以上传言,并重申从未从商业角度要求台北电影节,全文如下:

一、十一月二十三日台北電影節主席李烈女士口頭向市長柯文哲提出辭職,雖經市長當面慰留,但李烈主席辭意甚堅,市長與我皆深表遺憾。李烈女士自年以來接任台北電影節主席,帶領台北電影節品牌提升的成果有目共睹,我們深感敬佩,也寄望未來李烈主席能以民間友人的角色繼續呵護台北電影節。

二、台北電影節由台北市文化局編列預算,補助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辦理。個人自去年擔任文化局長後,依慣例兼任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並以執行長身份督導台北電影節相關業務,以示對議會及市民負責。經過一年的觀察與參與,對於台北電影節過去的成就我無法忽視,對台北電影節的未來也提出諸多期許。

三、因明年度台北電影節已經進入緊鑼密鼓的籌備階段,李烈主席請辭之後,我與基金會同仁已經對接替人選展開初步諮詢工作,也很欣慰剛剛拿下金馬獎的資深攝影指導李屏賓先生已經口頭承諾如果台北電影節需要幫手,他會義不容辭參與以回饋台灣電影產業。

四、未來台北電影節的多元獨立策展方向及台北電影獎都不會有所變動。我們會在既有基礎上,整合文化部、文化局、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及台北電影節既有資源,在「台北電影節」國際品牌之下追求提升:

1.強化電影新語言、新科技、新行銷及亞洲新電影的引介

2.打破觀影人口單一化傾向,鼓勵新住民、原住民等多元文化參與

3.強化電影節對國片的多元行銷機能,建立人才、資金、買主、國際合作媒合機制

4.建立台灣電影人才的供應鏈,並強化電影技術人才的培育、交流、獎勵

5、台北電影節不只是台北市民的電影節,也是台灣電影、亞洲電影的電影節,個人期許李烈主席、各位電影圈好朋友、媒體朋友以及市民,持續監督、指導。

该声明发表后不久,台北电影节咨询委员会五位成员廖庆松、叶如芬、曾文珍、陈儒修、郭力昕也发表了集体辞职声明。

声明中指出“17年來,台北市政府从未有过一位文化局长,会以如此专断、几近粗暴的方式,干预台北电影节的文化方向和自主性。声明中联合签名者包括了电影人导演王小棣、朱延平、易智言、陈玉勋、鸿鸿、姚宏易;制片人张凤美、李耀华、陈宝旭、黄江丰,影評人涂翔文、郑秉泓,美术指导黄清美等人。

年11月27日,台湾纪录片工会发表声明,全文如下:

勿以政治思維霸凌文化活動──紀錄片工會針對北影事件聲明與連署

去年()七月才剛接下台北電影節主席的李烈,日前發表了請辭聲明,這件事不只占據了媒體的影視版面,也成為電影圈最令人關注的事件。

隨著媒體報導以及李烈在臉書上最新說明所提到的「文化局要棄文化而選擇商業」,台北市文化局與北影團隊的分歧點已然清晰,這不單單關乎影展的定位與獨特性,更反應出北市文化局對於文化的漠視與糟蹋。

已舉辦十七年的台北電影節,一直以來,都以鼓勵具藝術創作與獨立精神的電影為其特色,在長年耕耘下,已是國際影人認識台灣電影的重要窗口,更是國內影人公認的台灣電影重要殿堂;令多數人印象深刻的是,台北電影獎連續五屆百萬首獎皆由紀錄片獲得,年由調查禽流感事件的《不能戳的秘密2》獲獎時,李惠仁導演甚至在台上高喊:「農委會,我來了!」

這正說明了一個綜合性影展所標榜的,對多元電影文化的重視和呵護,而非一昧擁抱市場或迎合觀眾,在台灣電影於商業戲院映演管道被極度壓縮時,是像北影這樣的電影節努力撐出了一點空間,讓紀錄片、動畫、短片、獨立電影有被看見的機會,讓創作者還能在其中相濡以沫,互相鼓勵前行,這也正是李烈在聲明中所述:「北影做的,是文化。」

如今,北影這十七年的累積與成績,在文化局長倪重華「空泛的期許方向」介入下,影展主席、總監、諮詢委員皆相繼離職,已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倪重華上任前後,從遴選爭議到LiveHouse政策跳票,再從文化資產保存到電影節事件,其干預多於尊重,開發大於保存的思維,在接二連三的爭議中,都令文化人與相關團體失望唾棄,在在都已成為他不適任的最佳實例。

事實上,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官方出錢老大心態,不顧品質,不重專業,將影展與文化活動視為煙火點綴案例的多不可數,北影事件延燒至今,可視為最好的借鏡,不僅反映了人民對官僚的嫌惡,更激發出電影人的團結與抵抗精神。

最後,作為捍衛者與支持者,紀錄片工會在此嚴正呼籲,並發起連署聲援行動:勿以政治思維霸凌文化活動,影展不是市府擦脂抹粉的彩妝品,更不是可被交換的附屬籌碼,請還給台北電影節一個專業自主的獨立空間!

發起人: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連署人:

紀錄片工會理監事:龍男?以撒克?凡亞思、林木材、曾文珍、蔡崇隆、

楊仁佐、許伯鑫、李家驊、賀照緹、許文烽、洪淳修

北影歷屆百萬首獎得主:顏蘭權、莊益增、侯季然、沈可尚、李惠仁

電影工作者:鄭文堂、林泰州、楊力州、柯金源、陳芯宜、李中旺、

鄭慧玲、黃惠偵

至此,辞职事件已经成为了官方与民间、政治与文化的争议。台北市“市长”柯文哲针对此事的回应说李烈一来就说不干,不晓得发生什么事。同时强调,每个局处长都要对自己的业务负责,不要每件事情都要市长去处理,“这样我一个人兼任31个局处就好了”。

目前谁也无法预知此事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我们将继续观望。在隔岸观火的同时,想到在我们这里,上级长官干预影展的事情是家常便饭,不免就有了更深的悲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otanmua.com/rybw/4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火炭母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