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年的首次旅行已经凯旋归来,年1月27日—2月11日,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游历了巴塞罗那、瓦伦西亚、卡尔佩、阿利坎特、格拉纳达、塞维利亚、马德里和里斯本8个城市,考察近60个设计项目,本次参与考察的团队成员包括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师、高校教师、相关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及《风景园林》杂志工作人员等。本次考察特意邀请到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ETSAV建筑学院客座讲师王勤老师作为学术领队,为我们带来了全程专业讲解和对项目的深入剖析。
此次旅行我们体验了艺术气息浓郁的城市生活,领略了伊比利亚半岛的旖旎风光,更重要的是,平均年龄20出头的我们,对于学习西葡的建筑、文化、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风景园林学科的热爱更是有增无减。年轻的我们,探索世界的脚步,才刚刚开始……
历时16天,我们这个20人的小集体,行走在多元文化交织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俨然是一次青年风景园林师养成记。
1
巴塞罗那
西班牙城市生活初体验
巴塞罗那完美地将地中海风情和欧洲都市生活融为一体,艺术与建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年的塞尔达规划为巴塞罗那市区奠定了一条健康、流动、有机可持续扩展的成长轨迹。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与知识分子,比如伟大建筑师安东尼·高迪。从年的世博会到年的奥运会,城市的复兴带来了一系列建筑工程拨地而起,巴塞罗那这座城市也随之声名远扬,成为艺术、建筑和时尚风格的不断开拓进取之地。
充满活力而闲适的米罗公园米罗公园是此次旅行的第一站,是我们对巴塞罗那的初步印象。提到米罗公园,脑海里浮现的是著名艺术家胡安·米罗创作的“女人与鸟”雕塑,而这座公园真正感染我们的是大片的市民活动场地。
很难想象,米罗公园曾是一个屠宰场,作为巴塞罗那弗朗哥时期的第一个大型现代式城市公园,公园承担起了全新的社会需求——为市民创造休憩场所。
没有繁复的铺装和生硬的人工痕迹,可以看到父母带着小朋友在儿童区玩耍、老人在长廊上晒太阳、狗作为家庭成员和人们共享公园的活动场地,所有人在公园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犹见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盛景米罗公园紧邻巴塞罗那大斗牛场旧址,如今这里已经是一座大型购物中心,我们有幸登顶一览西班牙广场全貌,远方可见年巴塞罗那世博会中轴线。
日光闪耀,车流不息,数条交通要道在此汇集,我们可以依稀想象近百年前的盛况。中轴线两侧是当年世博会的其他场馆,如今看来已经完全和城市融为一体,那场世博会为这座城市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Lessismore
——巴塞罗那德国馆
我们沿着世博大道一路走来,迫不及待地奔向巴塞罗那德国馆——这座年世博会上为20世纪建筑师带来深远影响的建筑,引领了“自由平面、流动空间”的建筑设计方向。出乎意料,参观的游客并不多,这更增添了我们的兴奋之情,可以完整全面地体验建筑所带来的空间体验。德国馆于年世博会结束后拆除,年在奥运会前夕得以重建,之后又有一批批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在德国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探讨不同的建筑与空间主题。
整个建筑占地面积不大,但值得反复玩味体验。我们流连其中,体会密斯所带给我们的“流动的空间”。
古典式的均衡美学和极端简洁的现代气质被完美融合。干净利落的空间处理手法、考究的玻璃和大理石材料,这些难以言喻的空间体验和细节的精妙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为何巴塞罗那德国馆被称为经典。
上帝的曲线——高迪一生中5个重要的作品在来到巴塞罗那的第二天到来前,我们的心情是兴奋而复杂的,因为我们将利用一整天探寻高迪的5个作品,而我们又生怕这一天的到来,怕领略过高迪的奇幻世界后,后面的行程会黯淡无光。而恰恰是体验过高迪的建筑后,让我们瞬间就爱上了这座城市。
“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安东尼·高迪
”古埃尔公园
年是高迪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一年,高迪认识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地位显赫的古埃尔伯爵。年,古埃尔伯爵雄心勃勃,想在当时市区外的山坡上建立一座专为中产阶级打造的宜居社区,高迪在这里将自然与建筑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他对自然的崇尚也完美地体现在这片高地上。
在公园入口处的两个类似糖果屋的建筑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物,但本是作为守门人的住所存在。弯曲长凳、百柱厅、门口著名的“大蜥蜴”以及极可能被忽视的高迪故居都可以被近距离观察。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计划用做社区小市场的百柱厅的石柱并不是完全直立的,而是结合了希腊神庙的美感与支撑结构的需要,由下而上向内倾斜收分,柱心则设置了落水管,收集与排除百柱厅顶部露天广场的雨水。
虽然当时古埃尔伯爵的城市计划商业运作失败了,但是政府将这片被高迪改造过的美丽土地辟为公园,如今已经为市民和游客们服务了近百年。
公园大部分被树林覆盖,我们逃离了游客密集的区域,拾级而上,一口气爬到公园制高点俯瞰巴塞罗那城,远处依稀可见圣家堂。
巴特约之家
当时工业巨头和城市新贵看到了高迪作品的与众不同,纷纷邀请高迪为他们设计私人公寓。位于感恩大街的巴特约之家的外立面被高迪精心设计,建筑表面凹凸起伏,又似龙鳞般色彩变换丰富,给予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学术领队王勤老师特意提醒大家:除了了解游客层面上有趣的象征寓意故事,作为设计师,我们体验高迪建筑的重点还在于与众不同的空间视角、细致入微的构件功能及形式设计手法,和高超的结构与构造体系,比如天井、楼梯间的波纹玻璃隔断;扶手、天井通风孔的位置和形状;天井的光线和瓷砖贴面色彩退晕的呼应关系等。
”窗户的形状是被仔细推敲过的流畅曲线,窗户的把手、楼梯的扶手是利用人体工程学所设计。高迪的作品从形态上引入了很多自然景观的题材,屋内的天花板像是秋风卷起落叶的漩涡,透过走廊的玻璃观察就像是在大海中潜水,类似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和细节不胜枚举。
参观建筑内部可以利用现实增强技术的导览设备,可以说是畅游在海洋般的童话世界。
米拉之家
高迪对自然的崇尚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流畅的曲线以及给人的无限遐想空间中,也正是这种舒适感拉近了普通人与这位建筑天才的距离,没有大师级的高高在上,观者反而能感受到一种亲切感萦绕在身边。
这种崇敬与喜爱在离开巴特约之家后油然而生,我们就好像当年的米拉先生,不仅欣赏高迪的才华并且想让高迪把自己的住宅也打造成瑰丽的奇作。
米拉之家外墙面采用本地砂岩石材切割成形,内部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呈现出有机形态,没有了彩色碎瓷片的装饰,表面毫无色彩的米拉之家仿佛一个巨大的岩石山丘,凹凸不平的造型被当地人称之为“采石场”,像极了经过风化后而形成空洞的岩石,更贴近了自然的形态,正是高迪的初衷所在。
米拉之家是米拉先生送给爱妻的礼物,借米拉先生的妻子玛利亚同名之机,高迪也想将之建成献给圣母玛利亚的纪念性建筑,这种意念最终以一朵玫瑰和M型的字样做出了隐喻性表达。主入口上方的屋顶山墙高低起伏,是在这座建筑中最奇特的体验之一。上人屋面是高迪的创举,他想把以往丑陋的只作为设备间使用的屋顶开辟成居民和孩童可以游戏、休憩、谈话的空间。屋顶上造形如精灵般的烟囱成为米拉之家经典而标志性的构造,粗犷而精致。
圣家堂
在结束米拉之家的设计后,高迪将自己的余生全部献给了圣家堂,我们高迪之日的行程随之来到了最高潮。随着老师的讲解,我们对圣家堂的建造背景、建筑构造以及建筑立面的雕塑形态由来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工艺的精良以及扑面而来的庄严和肃穆唯有亲自站在这座建筑脚下才能感受到。
“光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安东尼·高迪
”从“出生门”进入教堂内部的瞬间,会被建筑内部的精致的穹顶深深吸引,随之而来的是极大的震撼。
透过东西两侧精心排布的彩色玻璃窗,暖色与冷色退晕的光线映在地面上、空间里,也将人们包裹在与天时变化、四季更迭同在的神圣空气中,整个教堂没有传统教堂的威严和不可接近的感觉,而是建筑的空间带给人们的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慈悲”。
圣家堂的神圣感吸引着我们不由得出入教堂的大门数次,拍照在此刻也会让人觉得多余,只想静静感受这座伟大建筑带给我们的心灵的洗礼。
教堂的宣传页上写着让我们走向年,也就是教堂真正完工的那一年,也许我们真的会魂牵梦萦,再来重游吧。
维森斯之家
维森斯之家是高迪走出校门后设计的第一个住宅作品,为陶瓷商而作,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开始。建筑早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却直到年底才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也是我们探寻高迪足迹的最后一站,恍惚回到了高迪的青年时代,回到他的作品大放异彩的最初的起点。
维森斯之家深受穆德哈尔式建筑风格的影响,采用了大量阿拉伯题材,有些题材甚至可以追溯到阿尔罕布拉宫,从中可以看到多种材料(铁、玻璃、陶瓷、混凝土等)被融入到一个建筑中。高迪的设计语言中加入了个人对于自然的解释,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美学风格。
在维森斯之家的内部,一部分是高迪设计的房间,由不同陶瓷纹样构成的几何图案装饰,另一部分是被后人改建成的小型的展览厅。
没有高迪其他作品的人群熙攘,我们得以在日落时分独享维森斯之家的幽静。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RCR事务所代表作品奥洛特体育场
清晨,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早早来到了位于巴塞罗那以北的僻静的奥洛特(Olot)小镇,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属于小镇的独特的天然气息。我们即将参观的两个项目位于Garrotxa火山区自然公园的范围内,所以火山岩成为了项目设计的灵感和材料的来源。
我们步行寻找RCR的知名作品——市民体育场,来到体育馆入口处,簇簇的晨光洒下,薄雾却又在入口建筑处形成屏障,我们难以从远方看到体育场内部,这座藏在森林里的体育场平添了几分神秘。
随着错落的墙体的布置,我们走入看台,可以俯瞰跑道,从人工设施走入大自然的全过程是不经意间的,也是互相交融的。
由于我们到达的时间还早,草地上的霜还没有融化,没有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色,一层冰霜覆盖的草地也是另一道风景。
跑道中心的种植区使得跑步的人们若隐如现,人们运动的身影也随之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就像在丛林穿梭。
看台顺应坡地而建造,形态自然,是人工与自然的结合。
岩石公园
从体育场出发沿着原来老火车道改造的林荫路步行不到1km,便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另一个名为弗雷瑟的小镇,在这里有RCR事务所另一个作品——岩石公园,曾获得年欧洲罗莎巴巴景观奖。
场地原有的火山石和耐候钢板通过RCR的设计,构成了岩石公园的标志性入口处,钢板的秩序感和火山石的天然形态所创造的空间感引人入胜,然而入口处的设计仅仅是整个公园的一小部分。
公园在整个火山区自然公园中被设计为用于附近居民徒步远足的公园。场地内设有不同数字标识的导览系统,不同编号场地的设置添加了游园乐趣。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园中迷了路。但殊不知,这可能是设计师有意为之,我们也便放下心来,享受寻找出口的探险之旅。
在自然场地中的景观干预措施使得人工与自然的界限可以被分辨,但不太明晰的步行路径也使得公园充满野趣。
在园内可见设计师所做的石龛,供游人避雨所用,这些景观设施很好地融合在环境中。岩石公园的建造使得人类行为对于自然的破坏减缓,也提供了人们和自然共存的庇护所。
同时,RCR清理了原来无法进入的杂草丛生的树林,去除了外来入侵物种,重新建立一些示范本地作物的小园区,有科普教育的功用。
西班牙知名跨学科设计事务所
——BATLLEIROIGArquitectes
BATLLEIROIGArquitectes事务所成立于年。团队的技术领域跨越了建筑、风景园林、城市规划、环境和结构工程,另外对于农学、生态学以及地质学同样重视。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BATLLEIROIGArquitectes事务所建筑师、联络主管AlejandraLiébanaLeirós女士引领我们参观了事务所及GARRAF垃圾填埋场景观修复项目,并对项目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完成阶段、社会及生态效益等进行讲解。
在西班牙设计师的指引下,我们了解到经过设计师4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个垃圾填埋的山谷将会重新恢复为自然公园,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环境,减少城市垃圾的排放。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优秀的景观修复项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学科协作、充分的科学理论支撑,是历史、社会、人文及科学融合的产物。
老城区内的市井与繁华——圣卡特琳娜市场圣卡特琳娜市场是巴塞罗那古老的菜市场,位于老城区,初建于年,原本是新古典式样的建筑。年市场由EMBT设计事务所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市场被我们熟知是因为彩色绚丽的波状屋顶,由于市场已经完全融入了市区,所以当走在市场周边,难以看到全貌,只能看到与天空交接处的几抹明丽的橘红色。
屋顶由六角形彩色的瓷砖铺就而成,影射高迪所设计的地面六角形铺砖,同时,设计师借助立体主义拼贴画艺术,将市场的瓜果蔬菜、生鲜产品的照片进行了彩色像素的提取,形成彩色的图案。
除却市场建筑本身的设计哲学外,它的地下还埋葬着12世纪教堂和修道院的废墟。
在改造过程中,老市场的一个角落被重新规划,开辟出了老年住宅和公用的内院式城市广场。我们在市场内部感受到西班牙居民的热情和丰富的市井生活,在四周环行可以看到不同方向的建筑立面所反映出场地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
在市场的不远处是巴塞罗那主教堂,老城区内的生活繁华多彩,也是各国游客集中的地方。
除了商业店铺和热闹的人群,我们作为设计师,更加感兴趣的是街角处的加泰罗尼亚建筑师协会,建筑立面是毕加索的绘画,内部有办公区,也有供爱好者流连的建筑书店。
协会大厅内同时设置有多媒体投影,可以看到巴塞罗那城的历史变迁。
地下的建筑书店安静且游客稀少,就像是设置在繁华都市的精神停靠站,学习设计的我们也像是在异国他乡找到了一处归属地一般。
2
瓦伦西亚—卡尔佩—阿利坎特
大开眼界
瓦伦西亚、卡尔佩小镇和阿利坎特是3个滨海的地区,我们考察的项目不局限于热门的景点,由此可以更多地看到本土居民的出现,我们也渐渐将目光转向了表象背后的历史和人文知识。
备受争议的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出生在瓦伦西亚市,是西班牙世界级建筑师,极具创新思维,同时也备受争议。我们所访问的科学艺术城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瓦伦西亚城的一组地标式建筑,将单体建筑当做一个一个艺术作品呈现在同一个城市背景中。
我们幸运地可以在夜晚和白天两次到访科学艺术城,体验建筑流畅的曲线以及不同光影下的魅力。
科学艺术城的现代仿生形态可以让人们对其过目不忘,但水池的存在可谓是点睛之笔,将各具独立形态的建筑融合在同一个城市景观之下,形成完全不同的步行体验。其中天文馆在水池的倒影中形成了完美的对称关系,每个细节都可以让摄影爱好者驻足。
在20世纪末,瓦伦西亚作为颇具前途的新兴工业城市,对于建造耗资巨大的科学艺术城可以说是一次豪赌,但这组建筑的建成确实也带来了旅游、交通以及商业上的发展。
我们在科学艺术城长长的轴线上反复行走,考量细节、建造手法等,但同时也会不断思考,科学艺术城的成功是否具备可复制性,还是仅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这样繁复的形态是否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实用性?
图里亚河公园上的两个惊喜图里亚河曾因洪水泛滥而最终被改道,老河道被改造成为现在的长达9km的图里亚河公园。科学艺术城位于瓦伦西亚图里亚河床的靠海的一段。
在长长的图里亚河公园中,我们能见到传统的几何形式构图。这个由旧河道改造的城市中央绿轴不仅成为城市发展框架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居民们的日常休憩空间。
卡维塞拉公园
图里亚河公园北侧的尽头是卡维塞拉公园(ParcdeCabecera),不是旅游景点的公园内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设计师将公园空间营造为由植物、地形、水系构成的典型地中海流域自然景观。
我们提前从公园平面图上观察到高差的处理以及整体曲线形的应用,而真正置身园内又进一步体会到人工和自然结合的流畅手法。
原是河道近90度的转角处被建造为15m高的瞭望山,也是公园的最高点,山体的设置可以解决河道转弯的突兀,同时我们站在山顶也得以一览全园的水系结构和优美景色。
格列佛公园
图里亚河公园的南端坐落着格列佛公园,公园根据童话故事中格列佛被小人国的城民用绳子将他捆绑在原地的场景打造而成。
在地图中我们才能得以看到格列佛的全身,走进公园内部,一个巨大的横躺着的格列佛造像将会令人惊叹不已。
设计师利用人物的身体构造、衣服的褶皱等将步道、滑梯、攀爬设施等融入其中。
虽是一个儿童乐园,其中各种游戏设施也可以让成人参与其中,我们当然不能错过久违的童年回忆,酣畅淋漓地玩了一把。
里卡多·波菲的社会住宅理想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红墙住宅如今因“纪念碑谷”游戏再度被炒热,当然我们也特意赶往卡尔佩小镇一睹红墙真容,而我们更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otanmua.com/rybw/4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