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栀子花开”女性读书会读书分享第篇-(续)
点击“栀子花”可跳转至读书分享儿童绘本的艺术特质与创作历程(一)_
儿童绘本的艺术特质与创作历程
_文
_郑利萍
_图:第一排第三位即郑利萍
在20世纪上半叶,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绘本的发展由英国快速地向美国发展。这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外国作家和画家流向美国,出现了欧洲绘本作家在美国为全世界儿童工作的现象。来自于不同国度的欧洲绘本作家,其艺术才华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美国绘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绘画技艺的提高和彩色印刷技术的普及,美国绘本的发展呈现出繁茂的态势并领先于其他国家。发展的主要表现便是优秀的绘本大量涌现,如巴顿的《顽皮的火车头秋秋》《麦克·穆立根和他的蒸汽铲》《小房子》《缆车梅贝尔》,旺达·盖达的《亿万只小猫》,苏斯博士的《巴塞洛米·库宾斯的顶帽子》,麦克洛斯基的《给小鸭让路》《小猴子布鲁贝利》《缅因的早晨》,埃茨的《在森林中》,杜巴桑的《白色的雪,明亮的雪》等。
____图:《小房子》封面及其部分内容
与此同时,欧洲绘本作家的创作也引人注目,例如丹麦埃贡马蒂生的《蓝眼睛的小咪咪》,瑞士翰斯·菲夏的《布列门乐队》《生日》,法国布仑奥夫父子的“小象巴巴尔”系列,俄罗斯恰鲁申的《狼崽及其他》《七个故事》等都是当时有影响的作品。
_图:《蓝眼睛的小咪咪》封面
20世纪50年代后,欧美绘本进入到第二次发展高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有影响的作品。
在美国绘本作家中,桑达克创作的三部曲《野兽出没的地方》《厨房之夜狂想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以不同的故事表现同一主题,即孩童如何掌握各种感觉——气愤、无聊、恐惧、挫败、嫉妒——并设法接受人生的事实。作品以新颖的构思、完整的故事、精细的绘图而产生影响。
图:桑达克三部曲
如苏斯的绘本《戴帽子的猫》描绘出了通身金黄,尾巴像电话线般打旋的猫的奇妙故事。
李欧·李奥尼的《小蓝蓝和小黄黄》以抽象的描画方式表现出其独特的创意,作品的人物是两个色块,一块是蓝的,一块是黄的,两个色块就代表了两个孩子。作者以色块作为作品的角色,有趣地讲述了关于友谊的具体内涵。
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
将一个关于“爱”和“给予”的故事
融化于简洁的线条和留有空白的画中,
让隽永而有深长意味的故事
恒久地影响着儿童读者的心灵。
此外荷兰的布尔纳,以体现着他单纯绘画特点的作品《小兔子》系列和《小鸟》,为低幼儿童提供了能为他们所接受的图画故事。瑞士的菲夏,德国的兹姆尼克、亚诺什,俄罗斯的列贝迪夫,美国的吉沃恩和格雷阿姆、梅鲁曼斯等作家,都创作出了具有较强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绘本作品。
_在欧美绘本蓬勃发展的同时,日本的绘本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20世纪中期,随着欧洲绘本在日本的译介,日本的绘本开始复苏并很快活跃起来。对日本绘本的发展具有革新影响的《岩波儿童书》的问世,译介引进了多部欧美绘本作品,这使日本绘本作家得以领略现代欧美绘本的风采,给日本绘本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对日本儿童文学工作者对绘本本质的认识无疑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日本绘本作家经过不断努力,充分吸纳欧美绘本之长并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使日本绘本进入到繁荣的时代,在创意、绘画、色彩、印刷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涌现了一批能够产生世界性影响的绘本作家及作品。如《鼠小弟的背心》(中江嘉南文,上野纪子绘)、《龙子太郎》(松谷美代子)、《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左野洋子)、《乌鸦和面包店》(加古里子)、《古利和古拉》(中川李枝子文,大村百合子绘),还有宫西达也的“小恐龙系列”、成田雅子的绘本《莎娜的雪火车》《神奇的蓝色水桶》等。
这些绘本融文学与艺术为一体,体现着日本绘本作者的日本式艺术风格,使日本的绘本在世界绘本行列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
__图:《鼠小弟的背心》和《龙子太郎》封面
__图:《活了一万次的猫》和《乌鸦和面包店》
__图:《古利和古拉》和《莎娜的雪火车》
为了鼓励图画故事的创作和推进图画文学的繁荣,年,美国图书馆设立了“凯迪克奖”,这是美国绘本界最重要且代表最高荣誉的奖项,以19世纪最重要的英国插画家之一伦道夫·凯迪克(RandolphCaldecott)的名字为这个奖项命名。这个奖主要奖励以最杰出的艺术表现及图像诠释完成的儿童绘本,评审标准包含图画的艺术技巧,图画的风格及图像诠释能力(即以图像诠释主题、概念、情节、角色和情绪氛围等)。
凯迪克绘本奖对儿童世界的贡献在于肯定了绘本的艺术价值。年,英国设立了格林纳威奖。年国际儿童图书协议会设立了国际安徒生图画故事书奖。
之后,在美国和欧洲各国及日本,又分别设立了多种奖项,如“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书》杂志奖绘本奖”“刘易斯·卡洛尔书架奖”“捷克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荷兰银画笔奖”“英国鹅妈妈奖”“德国青少的图书奖绘本奖”“日本绘本奖特别奖”等。这些奖项的设立,预示着绘本在儿童文学中地位的坚实和人们对绘本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otanmua.com/rybw/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