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火炭母 > 火炭母相关配伍 > 正文 > 正文

袁苏妹一生只会写5个字,在港大做清洁工4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10/27 10:45:43
北京看荨麻疹的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119257.html

年9月,香港大学荣誉院士的颁奖晚会上,获奖者都是名流显贵:担任过香港银行公会主席柯清辉、恒基兆业地产的主席李家杰、知名大律师郭庆伟分别接过了奖项,只剩下最后压轴的一位获奖者还没有上台。

按照惯例,香港大学学生事务长周伟立先用英语宣读了写给这位老人的赞辞,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又用广东话再次重复了一遍,在万众瞩目之下,伴随着无数灯光和掌声,一位82岁的老人在紧张中,颤抖着缓缓走上了领奖台。

这位弓着背、走路很慢的老人,一生只会写5个字,却成为了学生们尊敬的“院士”,她不是什么名门或学者,而是香港大学一名最基层的员工,做过厨房助理、舍管阿姨,而最为人熟知的称呼,就是“三嫂”,而她的故事,也因为平凡的伟大,成为了香港大学的传奇。

港大校园的三宝

在香港大学的校园里,一度流行着“三宝”的说法。风格特殊的“四不像雕塑”、典雅沉蕴的“旋转铜楼梯”,还有一个活生生的宝贝,“三嫂”这个无价之宝。

三嫂是谁?对于很多人来说,她就像学校里一个和母亲差不多的长辈,常常见面,常常聊天,而三嫂的手艺更是一绝,她的乐观和勤恳常常让人忘记,这个和大家长辈差不多的三嫂,是香港大学一名基层的员工。

三嫂本名叫袁苏妹,而“袁苏妹”是她唯一会写的三个字了。她也没有想到,在82岁的高龄,她会因为自己的工作得到了香港大学荣誉院士的称号,在她看来,自己所做的事非常琐碎、简单和平凡。

而将这些琐碎、简单、平凡的工作干好,连续44年干好,就让平凡的人生成为了影响无数人的一本书,一本让人常常翻看、感动的回味的书,那就是袁苏妹的故事,字里行间,藏着一个简单而平凡的人,如何成就了人生的传奇。

年,中国还在风雨飘摇的黑暗之中,广东一家酸枝家具店也在日益艰难的生活中苦苦支撑度日。这个家具店里没有请帮手,只有一个老板,就是这一年,袁苏妹出生了。

袁苏妹上面有一个哥哥和有一个姐姐,她出生不久,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家里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父亲身上,一家四口的重担沉沉压在肩膀上,日子过得贫困局促。

由于生意不好,家贫无以读书,成了袁苏妹一生的遗憾。家里的孩子稍微懂事就要帮忙干活,打扫整理,洗衣做饭。袁苏妹一天天长大了,她帮忙打理家务,懂事乖巧,又能吃苦,而家里的生计一直没有起色。

战争的烽烟飘散不去,中华大地哀鸿遍野,人民苦不堪言。袁苏妹的父亲一咬牙,带着家里人去了香港,原来的家具店自然开不下去了,父亲转而靠着杀鱼卖鱼,苦苦维生。

几年后,机缘巧合之下,袁苏妹给父亲帮忙时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厨师,这个厨师在香港大学的食堂工作。在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袁苏妹嫁给了这个姓卫的厨师,组成了新的家庭。

走进香港大学的袁苏妹有了另一个称呼:“三嫂”。丈夫在家里排行第三,随行就市,她也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三嫂。

年,为了生计,丈夫承包了当时的学堂伙食,主要为男生宿舍打点起居饮食,三嫂也成了丈夫的助手,说是助手,其实是什么活都要做。

她兢兢业业,亲力亲为,又做厨师助理,买菜做饭,给学生打菜,也当服务员,整理环境,清洗打扫,过得颇为忙碌。而来来往往的大都是年轻的男生,很多是离家不久,在当时30岁的袁苏妹看来,各个还都是个大孩子。

三嫂的美食

袁苏妹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拎出个心来对人”。而她对负责的学生们所做除了工作范围以外第一件事,就是记住了这些学生的名字,甚至在学生们毕业后,还牢牢记了很久。

承包食堂无论何时都是个很好的工作,但家里的儿女却从来没有享过父母带回来的福利。

在当时,港大学子一日三餐每天的费用是4元钱,并不算很多,但袁苏妹总会想办法尽可能节省,让这4元在手里翻出花来。

她苦心学了很多广式甜品和菜色,很快在学生中迎来一片好评之声,最为让人怀念的莫过于“菜远牛河”和“马豆糕”,而做好这些菜色,材料要地道,功夫也要下足,为了让学生们吃得好,袁苏妹花了十足的耐心在厨房里。

熬一锅西米,她选的是一厘米大的品种,要看着火,一点点熬得西米透明,要花两个小时。红豆沙好吃,就要用新鲜的椰汁,一点不能马虎。蒸马豆糕时,一定用慢火煲足,还要不停地用汤勺搅拌,才能体现马豆糕的嚼劲。

而这也让很多毕业后的学生回味无穷。有毕业生直到40岁还会小孩子一样的炫耀:“你知道吗?三嫂做的大西米红豆沙里,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一颗!”

要在有限的经费里让学生吃好,袁苏妹有自己的办法。她买菜精打细算,从菜市场到山上的学校,她带着大袋食材靠着两条腿走,有时候热得要命,也没别的办法。

最夸张的一次她一次买了40只鸡从菜市场带到学校,到学校已经是大汗淋漓。

而下班回家,顶多带一些面包边边,给儿女们泡水充饥。微薄的薪水,平凡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工作却没有改变袁苏妹开朗的性格,她打从心底里喜欢这份工作,也喜欢照顾宿舍里的学生。

游子的记忆

做菜,是一个常常由家庭里母亲来负责的工作,飘荡在记忆里的家的香气,往往也伴随着浓浓的爱而带来的满足。食物是中国的历史中贯穿始终的感情媒介,从古至今,莫不如是。

一个游子在外,最惦记的食物莫过于在家里的风味,那蕴含着浓浓记忆的美味。而离开了香港大学,很多人在毕业之后的聚会,还会回忆三嫂做的美味食物,而记忆中的风味也颇有不同。

香港电视台副行政主席梁乃鹏的记忆里,三嫂的莲子鸡汤清润香甜,在知道他夜夜挑灯苦读,是为了日后考上理想的研究生,三嫂端来了特意为他熬的鸡汤补脑,让他在日后无数个深夜良久回味。

香港著名的大律师陈向荣最惦记的是一碗凉茶,在香港大学求学的日子里,有一次他发了高烧,几天都不好,病倒在床上苦苦挨着的时候,三嫂端了一碗凉茶来,这碗煎了几小时的凉茶下去,竟然真的药到病除。

大学堂球队的比赛里,袁苏妹总会在那一天准备最受欢迎的菜远牛河或马豆糕,她总是第一个知道了结果,笑着说一句:“输赢都好。”

立法会议员涂谨申还记得,在大学里和女朋友分手时,在旁边的三嫂看他一脸失落,过来安慰他:“同学,失恋了没什么大不了,我请你喝可乐啦!”

三嫂照顾过多少学生?没有人记得,她在香港大学的校园里渐渐成了传奇,流传在港大的三宝之一,尽管她从来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那些最琐碎的小事,清理打扫、做饭聊天,都是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但很多受她照顾的人记住她的无私,记得她在凌晨两三点开完了party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记得她在学生生病的时候急匆匆出去抓药和煎药,却从来不肯收钱。

“我当他们个个都是我的孩子,有什么头晕生病当然要好好照顾。”袁苏妹对这些小事很不在意,在她看来,只要能帮忙,那是肯定都帮的。

连她的女儿也记得清清楚楚,说起母亲的工作,她表示:“妈妈见学生的时间比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得的多。”

在港大的校园里,袁苏妹工作了44年,几近半生。

而她也成了港大的一个传奇,一个活在无数人的记忆里,温暖而朴实的传奇,告诉这精英云集的校园里,爱,可以是一种温暖无私、却又深刻永恒的力量。

人生如树

在大学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课程,既有改变现实的物理化学一类,也有人文哲学一类,不过,关于爱的课程,很少有人提及。爱是天性,还是后天的培养,始终是个模糊的话题。

而袁苏妹就开启了这样一门课,她用44年的兢兢业业,诠释了香港这个繁华都市之中另一面,属于普通人的传奇和平凡。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同样可以成为令人尊敬的老师。

在港大,袁苏妹常常会碰到和她打招呼的学生,找她聊天的学生,男孩子烦恼着恋人的心情,女孩子也会和三嫂说起生活里的琐碎,她勤勤恳恳的工作,也开开心心的生活。她的生活里,没有什么是特别的,有的是真实、乐观、勤恳而善良的点点滴滴。

而最珍贵的,莫过于她脑海里的记忆。随着岁月流逝,有一本书在慢慢变厚,书上记满了一个又一个学生:读的什么专业,是个乖乖学生,甚至还记着女朋友是哪一个。“拎出个心来对人”,真心实意的对待这些孩子,成了她一生的守则。

60岁的时候,因为心脏不好,袁苏妹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她已经不年轻了,为了照顾她,大学方面安排她由厨房转到宿舍接待柜台工作,负责接听电话和基本的清洁。

年退休后,袁苏妹还是会回到港大,给学生们做甜品,看看自己奉献了一生的校园。

在袁苏妹看来,她做的工作都是很小的琐事,但令她自己也不敢相信的是,即使退休后,还有很多人都记得她。

有人毕业后还会拖家带口来看她,有人在路上看到也会专门打招呼。从香港大学的名誉院士设立之初,就不断有呼声要颁奖给她,在年1月,周兆平副校长亲自作出提名,全票通过了这个提议。

在这一年的6月,袁苏妹突然接到了一封信,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邀请她“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这个一向颁发给社会名流的信,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照出了一个普通人的传奇。

“袁苏妹女士在大学堂宿舍服务超过四十年,期间看著一代又一代的大学堂学生的成长。就像他们在宿舍的母亲,不单细心照顾他们,也栽培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材。”

“三嫂没受过正式教育,但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很独特的贡献,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学生们的生命。教识他们敬业乐业,事事尽力,无私,承担责任,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她是一个最基层的员工,也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她凭着自己的良心、凭着自己的与生俱来的爱照顾着学生,不计名利,兢兢业业,而这一刻,掌声从四面八方涌来。

在坐席之中,许多毕业生激动得站立鼓掌,有人头发花白,有人正值壮年。有人情不自禁地呼喊"三嫂",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让工作人员走过去提醒他们“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这一刻的他们好像集体“还童”,忘却了自己已经是政商界的知名人物。

获奖后,过去的毕业生特意在饭店里摆了30桌酒席,多个旧生到场祝贺。袁苏妹已经太老了,但在这一刻,她又学了两个字:“三嫂”。她让女儿替她写下和打印了好彩头的卡片,亲自一笔一划签下了“三嫂”,作为感谢。

年12月,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在社交网站上悼念一位老人的去世,以90岁的高龄,袁苏妹在安宁和平静中,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她走后,无数人深深地怀念她。人生如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爱本无言语,却又比任何声音都久久回荡,声声不绝。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otanmua.com/xgpw/10798.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火炭母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