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火炭母 > 火炭母生理特性 > 正文 > 正文

美哭新年宋人花鸟册页大展,台北又公开一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5/29 18:16:30
北京哪家白癜风最专业 http://m.39.net/pf/bdfyy/

▌台北故宫已经把明年年初的展览计划都安排好了,明年的开年大展,当属《来禽图——翎毛与花果的和谐奏鸣》无疑了,据官方公布的展件清单,其中宋人的花鸟写生册页和手卷就有二十多件,几乎就是一个宋画盛宴了。

古代画家习惯将禽鸟称为“翎毛”,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有超过两千件以上以翎毛为描绘对象的古画,正是有这样的资本,才能在年举办像《宋代翎毛花卉》这样的大展。

历代著名画家,如黄筌(活动于-)、徐崇嗣(10世纪)、惠崇(约-)、崔白(11世纪)、崔悫(11世纪)、李安忠(活动于-)、李迪(12-13世纪)、马麟(约-后)、吴炳(12世纪)等,均善画翎毛,并有形神兼备的杰作传世,为禽鸟百态留下了最佳的剪影。

本次《来禽图—翎毛与花果的和谐奏鸣》特展,共遴选三十一组件,分别于及陈列展出。作品时代囊括宋、元、明、清至近代,以宋画为主,型态可区分为“果熟来禽”与“鸟语花香”两类。

展出同时,并会搭配禽鸟的写真照片一并陈列,观众可以透过绘画与照片的详细比对,具体理解历代画家对于禽鸟生态缜密的观察力,以及当想要突破形似局限时,如何借助笔墨与万物对话,来抒发内心情感的创作力。可见台北故宫之心细。

在刚刚公布的展览图录中,很惊喜地发现了一批以前从未在中文网络上公布的宋画册页的高清大图。

五代黄筌苹婆山鸟

这幅画边上的题签写着是五代画家黄荃所作,从其艳丽细致的画风来看,更符合南宋画院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幅南宋画院画家邓椿所作的《果熟来禽图》,与这件风格非常相似。两幅画中的小萌鸟仿佛就是一对儿。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果熟来禽图》,当然这件作品不在台北展件之内,发出来只是给各位做个对比。

南宋邓椿果熟来禽

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果熟来禽图,作者以活泼的形式突出表现了枝叶、果实的色彩和禽鸟的情态,大不盈尺却美轮美奂,在饱满丰硕的果实和小鸟怡然自得的鸣唱中,画外的情趣、诗意与画意相结合,加强了花鸟画借物抒情的目的,令人赏心。

果熟来禽

局部

宋惠崇秋浦双鸳

惠崇作为北宋画僧,其画艺在当时就得到普遍称赞,文坛领袖欧阳修对他颇为称道。这件作品画初秋之时,水鸭在岸边休憩。颇有几分宁静的气息。此作未必是出自惠崇之手,不过也算是宋人小品中的佳作了。

秋浦双鸳

局部

宋徐崇嗣枇杷绶带

徐崇嗣是五代著名画家徐熙的孙子,古人早有“黄荃富贵,徐熙野逸”的说法。据《图画见闻志》上所载,徐崇嗣擅长没骨画法,与这件作品的风格有出入。所以这件作品题签上的作者存疑。

画中的绶带鸟又名寿带鸟,雄鸟有两种色形,体长连尾羽能达到30厘米。算是鸟中杀马特了。

枇杷绶带

局部

宋崔白画枇杷孔雀

崔白(活动于11世纪)字子西,豪梁(今安徽凤阳)人,仁宗时(西元─年)选入画院当艺学。善画花鸟,尤其擅长花竹、山兔、枯荷、水凫、野雁之类。

这幅画枇杷树下,孔雀一对,一隻停在树干上,一隻行走花丛间,头顶上飞翔著绶带鸟,太湖石旁盛开各种花卉。整幅布满了图案,著色鲜丽,画面显得非常热闹富丽。

画枇杷孔雀

局部

宋崔悫杞实鹌鹑

这件作品来自《唐宋元画集锦》册第五开。题签为崔悫所画。崔悫(11世纪)是安徽凤阳人。北宋神宗时,在宫廷画院任职。他和哥哥崔白(十一世纪),两人都擅长画花鸟,也享有极高的名声。

由于画中没有作者款印,所以这个题签也不靠谱。不过画上有元代内府的收藏印记“都省書畫之印”。所以应是宋画无疑。

杞实鹌鹑

局部

宋李安忠竹鸠

这件作品算是名品,而且以前也没见过高清大图。

虽然旧题为《竹鸠图》,但是画的其实是鸟中屠夫伯劳鸟。看鸟喙局部细节,就知道它的杀伤力了。这种鸟抓到猎物后,喜欢把猎物穿在荆棘上用尖利的嘴来生撕着吃,所以有屠夫鸟的称号。此作便是伯劳加荆棘的搭配。

《竹鸠图》跟其它作品不一样,他本身有款印,右下竹叶间款题“五经郎李安忠画”,钤印一:“陇西郡记”。

李安忠(活动于十二世纪上半叶),曾任职于北宋徽宗宣和(-)画院,后于南宋高宗绍兴(-)间复职,赐金带。擅画花鸟走兽,尤工钩勒。

竹鸠图

局部

印记

宋吴炳榴开见子

这件作品也有作者书款,藏在右侧的叶子空隙处。

吴炳,生卒年不详。毘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宋光宗绍熙(─),初任画院待诏,尤其擅长花鸟。

而本件作品选自《宋元集绘》册第十七开,通幅工笔画成,描写细致,非常写实。石榴之上白眉鶲探身迴首,姿态委婉;石榴二枚,一开一合,开者其子累累。中国以石榴多子象征多子多孙,具吉祥意义,为花鸟画常见题材之一。

局部

宋马麟暮雪寒禽

马麟出身绘画世家,其父马远便是南宋画院名画家,所以他颇能承其家学,不过据说因为其技术比不上其父,而马远又疼爱儿子,所以常有代笔之作。

这幅画表现隆冬之际,两只黄尾鸲相互依偎避寒。特别指出那几个红色浆果,仿佛点睛之笔,让画面一下子活泼起来。总体而言,本画属于马麟的粗笔之作,颇见写意味道。

暮雪寒禽

局部

宋马世昌银杏翠鸟

这件作品画银杏枝头上,两只太阳鸟正在眉来眼去,丝毫不避两边电灯泡似的银杏果的目光。画中颜色搭配相得益彰,用笔更是细腻生动。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倾向。

画面右侧有“马世昌”的款,其人是南宋画院画家,但是生平信息不详。幸亏当时他落了款,让今天的我们知道这样一位杰出的画家。

银杏翠鸟

局部

宋人竹树驯雀

图画竹林荆刺上,三只麻雀,母鸟口中衔著一只小虫,正要喂食,却因为有两只小鸟而犹豫不决。此处有一个细节,树枝因被鸟踏上,显得摇曳不定。大抵也是母鸟内心状态之反映吧。在此不得不叹服宋代的花鸟画家,对形象的描绘非常的严谨,不但工整细绘,形象逼真,更有活生生的精神。

竹树驯雀

局部

宋人桑枝黄鸟

这件作品描绘站立桑树枝头的黄鹂,正仰首衔着桑椹,一幅怡然自得的模样。画家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稍纵即逝的情景,予以描写,其中无论树禽,皆敷色分明,是一幅典型的宋代写生佳作。

另外画面上有“宣和”印记,可能是这一时期作品。

桑枝黄鸟

局部

上面的这些宋画作品,均是宋代花鸟画中的经典之作,时不时出现在台北故宫的相关展览中,比如《苹婆山鸟》图,年《沧海遗珠——明代黔宁王府之收藏》展出过,8年后的年又在《文艺绍兴?南宋特展》中出现,今年正好又是8年后。看来,想看到这件宋画也不是那么容易。

但是,里面还有一卷更难得见的宋画,那就是南宋法常的《写生卷》。以前几乎没有公开展览过。而且法常的作品大多数保存在日本,他被日本人视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而我们对法常的认识也多归功于日本学界世代的研究成果。即便是以收藏宋画著名的台北故宫,也只有一件他的作品,就是马上要展出的这一件。好在这件写生长卷足够长,一件能顶日本的十几件。

比如京都大德寺龙光院收藏的国宝级绘画法常《六柿图》

◎法常《六柿图》,大德寺藏

在台北故宫藏法常写生卷中有《十一柿图》,柿子画法与前者如出一辙。

◎法常写生卷中的柿子

八哥鸟是法常画得比较多的题材,日本MOA美术馆藏其名下的《叭叭鸟图》。

◎法常《叭叭鸟图》,MOA美术馆藏

在台北故宫的这件手卷中也有出现。

◎法常写生卷中的八哥

以上,只是这件长篇巨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画心本幅的长度超过十米,比北京那一卷还多了两米多。说是巨制毫不为过。

长卷为法常墨戏,画各种花卉、蔬果、翎毛等。其状物写生,殆出天巧,一花一叶,皆极精致而无刻画拘板之迹。起首没骨水墨牡丹,幅中之花瓣及叶之重叠处皆留白,取笔布墨,颇为雅致。

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的全貌,这次发布的是高清版本

◎牡丹

◎荷花

◎芙蓉

◎茶花

◎石榴

◎梨子

◎柿子

◎枇杷

◎萝卜

◎蔬菜与笋

◎荷叶藕

◎莲蓬、菱角

◎笋和什么。。

◎黄瓜与葱

◎南瓜

◎萝卜

◎八哥

◎麻雀

◎斑鸠

◎珠颈斑鸠

◎款印

◎题跋

◎题跋

◎题跋

关于为什么有一系列传称为法常但风格重复且多元的画作存世,美国耶鲁大学美术史系教授班宗华猜测,在杭州可能有一个以牧谿为中心的作坊存在。不过看历史记载,法常其人有些特立独行,不像是这种能拉帮结派的人,所以这个猜测算是聊备一格吧。

无论如何,法常的艺术都是令人赞叹的,但是中国的收藏中几乎找不到他的作品,而这次台北故宫展出的写生长卷几乎囊括他平生创作的题材(花卉五种、蔬果十六种,及翎毛小景等)。光是这卷已经足够大饱眼福,加上黄荃黃居寀父子、崔白吴炳李安忠等人的宋画册页,看来台北故宫这次也是诚意满满!

如果这篇文章的图看得不过瘾,没关系,我已经将原文件整理上传网盘,除了宋画之外,还有几件明清及近人作品,如果有需要的话可到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otanmua.com/sltx/478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火炭母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