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火炭母 > 火炭母相关论述 > 正文 > 正文

宋朝之前没有棉衣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6 17:08:13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卖碳翁》中描述的穷人过冬的惨淡场景。这位卖碳的老人,只穿着单薄的衣服,牵着马车行走在雪地里,根本顾不上冰冷刺骨,还希望更冷一些,这样炭就能多卖点钱,给家中的妻儿老小添件衣裳,买点吃的。

夜里城外大雪纷飞,只留下老翁清晨冒着风雪吃力赶着炭车前往集市的背影,还有两道车轮碾轧冰雪的印记。

然而,最后卖炭翁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木炭还是没有换来“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有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他的牛头上当作买炭钱,这是古代普通老百姓越冬艰难生活的一个缩影。

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封建社会穷人和富人生活两重天。古代原始森林几乎没遭到破坏,空气也没被污染,不存在地球变暖的问题,因此冬天气温更冷,穷人冻死在路上的事情并不少见。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宋朝之前,我国的国民都不知道种植棉花,因此没有可以御寒的棉被棉衣,更没有暖气,那么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冬,他们是如何熬过去的?

劈柴生火取暖

劈柴生火取暖是古代最简单的御寒方式,等秋季落叶,将树枝砍回家晒干,除了做饭用,余下的留作冬天烤火,但对于树木少的地方,老百姓冬天只能挨冻了,手脚冻得开裂红肿成为普通现象。

有钱人家直接用不生烟的木炭,可普通老百姓买不起。在唐朝年间,还曾是官员工资的一部分,宋代木炭每秤的价格,常达到文,对于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天价。“穷人家柴薪不够,只能听凭冷雨寒风催折”。

花椒泥涂墙

虽然古代没有我们现代的高科技,但古人的聪明智慧不可轻觑,他们创造了用花椒与泥混合在一起涂抹墙壁上的方法,从而达到驱寒保温的效果,不得不说是一种新奇的独创。

花椒性温辛,具有驱寒祛湿的功效,是我们常用在菜肴上的香料之一。令人想不到的是古代达官贵人会将它碾碎当作保温材料用,同时还可以起到防虫驱虫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种用花椒和泥涂墙的宫殿叫“椒房”,最早起源于西汉皇后居住的未央宫,可见此为当时的皇族非常青睐这种取暖方式。晋朝的首富石崇也用过花椒泥涂墙的房子,由此看来,“椒房”确实有很好的御寒效果。

椒房殿不仅每当寒风呼啸,皇后只要靠近墙壁便会感受到一丝暖意和阵阵暖人心脾的芳香,还具有保健、养颜、杀菌之作用。另外,花椒籽坚硬且多,寓意生命力强大,多子多福。

《汉宫仪》曾说:“椒房,以椒涂壁,取其温也”。《汉书·车千秋传》颜师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宋代徐天麟在《东汉会要》中写道:“后妃以椒涂壁,取其繁衍多子”。

在古代花椒可是稀罕物,真正能用得起的只有皇亲国戚和那些达官贵人。就老百姓而言太过奢华,想都不敢想,所以后来人们又衍生出了“椒房之宠”,以表达妃子的受宠程度。

古代“暖手宝”和“暖脚壶”

古代的“暖手宝”不管是材质还是做工都比我们现代的讲究,精致得多。一般是用铜制成,里面装有火炭或者尚有余温的炭灰,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缓慢传导。

为防止烫伤外面还包了一层棉布,叫作暖炉、红炉或手炉,冬天达官贵人们人手捧一个,取暖效果真不错。

还有一种比手炉要大,叫“火熥”,又名“火篮”,“烘篮”“火笼”,外围篮体用竹篾编成,内空外圆,装一个竹制拎把。圆口依口径尺寸配有活动的网状烘盖,多由铜丝或铅丝编成。

晚上睡觉古人又发明了暖脚的“脚炉”,俗名“汤婆子”,是一种铜质或磁质的扁扁的圆壶,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就从这个口子灌进去拧紧,放进被窝里,等被窝热乎了,睡进去也不会冷了。

穿戴裘御寒

裘指的是用动物毛皮制作的毛向外的皮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皮草”。古代裘的种类很多,有狐、虎、狼、犬、羊、鹿、貂、兔等皮衣。裘除了衣服,还有佩戴的围巾、帽子、手套等配件,以保护头部、颈部和手部等重要部位不受冷风侵袭。

裘衣也分为不同的档次和品质,其中貂裘最为珍贵,自古以来都是皇室贵族的专用物品。貂皮御寒性极好,据说在寒冬腊月,即便将一碗水放在冰上,只要上面盖着貂皮就不会结冰。狐皮也是属于奢侈品,为达官贵族所穿。

《红楼梦》对裘的描述很多,比如贵公子贾宝玉的“大红金蟒狐腋简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这石青貂皮褂虽比不上皇帝的紫貂,但也是皇室贵族才有权力穿戴的,狐袖也是上等裘衣,足以彰显贾宝玉身份地位的重要性。

鹿裘和羊裘则相比之下品质略逊一筹,然而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兔裘和羊皮则比较普遍和便宜,但保暖防寒性相对要差一些,即便这样穷人还是穿不起。

古代的火墙

自从秦朝有了长方形砖,于是出现了保温取暖的火墙,最早在宫廷里使用,秦朝的咸阳宫遗址中就有火墙。这是一种砌在室内的空心墙,另一头就连着火炉,将墙体烧热,热气便能传入屋内,这样整个屋子就暖和了。

火炕取暖

在《宋文鉴》中就有关于火炕的记载,“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而饮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火炕是火墙的衍生品,最早是元朝时期从蒙古传入。用土或者砖石垒成的平台,主要包括炕面、炕洞、进烟口、出烟口等部分,用柴火或者秸秆等物品塞进炉灶中生火。

炉灶中的热量通过炉灶内部的进烟口伸到炕洞,在炕洞中盘旋促使炕面发热,然后经由出烟口从烟囱排出,完成热量的传输。这种炕不仅可用来睡觉取暖,床上放一张小方桌,在炕上吃饭聊天都暖和,至今我国北方仍然采用火炕取暖,“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也表达了普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百姓纸裘越冬

《容斋三笔》中记载:“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由此可见穷人家中,御寒的衣物都是纸裘。

纸裘就是用楮皮纸做的衣服,质地坚硬,但它具有能御寒、耐穿优势力,而且还价格很便宜,是贫民士子出门首选之物。

相比之下,我们如今的生活简直太幸福了,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再也不用担心被冻伤,这样的幸福生活靠大家珍惜。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otanmua.com/xgls/10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火炭母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